◇◇新语丝(www.xys.org)(xys3.dxiong.com)(www.xysforum.org)(xys.xys-reader.org)◇◇

  吴量福关于研究生教育的文章充满无知与错误

  作者:审美士

  偶见《学术批评网》10月8日刊出的吴量福《研究生导师应该如何带学生》
一文,感觉其论题有一定的重要性,于是细细阅读,希望得到一些启发。然而十
分遗憾,通篇仅凭想象,对中国博士生教育状况无丝毫调查、对各学科的特点无
起码的知识,仅仅以所谓“美国如何如何”为依据。即使所云美国情况,也只是
他个人片断感觉,并无切实证据。完全属于“嘴尖皮厚腹中空”之类。吴量福文
章(以下简称“吴文”)在思维方式上的错误,择要而言,可概括为以下几类:

  一、混淆概念,无事生非

  吴文自称他撰文起因,是某博导“将合作撰写论文作为锻炼学员的方法之
一”,甚至为之选题、指明思路和主要资料。这里讲的明显是对博士生平时学习
的一种“锻炼”而不是最终的博士学位论文。可是,吴文绕来绕去,混淆了博士
生入学初期锻炼和毕业论文的界限,于是诘难说:“从选题、主要观点、直至写
作提纲多是由教授确定,资料也是大多由教授掌握,那么,学生还能学到什么
呢?”

 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,作为一种专业锻炼,学生从实际写作中能够学到教
师的研究方法与解决问题的思路,从而举一反三,较快掌握本专业特别的学术理
路。这与理工科研究生的实验工作在性质上是一样的,对于从其他专业转而进入
本专业的博士生,尤其重要。当然,研究生的情况千差万别,有的自己就已经是
本专业教授、副教授,仍然来读博士学位,就没有必要再如此锻炼。吴文借此大
讲博士生毕业论文应当自己选题、独立发现问题,批评对“博士论文”的所谓
“误导”,岂不是混淆平时锻炼与毕业论文之间的区别,因而借以无事生非吗?

  吴文不仅混淆博士生初期锻炼撰文与毕业论文之间的区别,而且在一般的行
文论断上也同样逻辑混乱。例如他说:“如果在快毕业时学生都不能自行找到感
兴趣的博士论文议题,需要导师为自己选题,那导师带研究生的水平就值得怀疑
了。”这里是说研究生如果找不到自己的选题,那责任是在导师身上,是导师
“带研究生的水平”值得怀疑。可是他又说“在美国的体制中,学生找不到题目,
或者自己完成不了博士学业,与学校和导师没有太大关系。”显然,吴量福是认
可美国体制的,于是人们就可以看出吴文乃随意发论,自相矛盾。

  吴文还说:“如果一个博士生在毕业时,就自己毕业论文所考查的关系上仍
然没有超越自己的导师,那么,这位导师基本就失败了。”凡是有正常思维的人
都能认识到,如果博士生论述的某种问题没有超过导师,那是博士生自己的失败,
是他自己用功不够、能力低下或选题不好,怎么能够说是导师失败了呢?照此逻
辑,如果博士生完不成学业,岂不成了导师的罪过?那么这还是吴文所说的那样,
“与学校和导师没有太大关系”吗?而且不也是与吴文别处强调博士生独立研究
的立场很不协调吗?

  二、笼统想象,自作聪明

  众所周知,研究生教育具有不同学科、不同地区的千差万别、十分复杂的具
体情况。即使具备多年指导研究生经验的导师,也不应认为他的专业经验适合所
有专业、所有地区。就笔者所从事的历史学科而言,中国的情况是:从大学本科
起,同一高校内学习历史学的学生,多数是高考成绩较低者。报考硕士生,近年
实行专业全国统一命题,具体专业知识要到硕士生入学后才真正刚刚接触。而从
硕士进入博士生阶段,改变具体的专业方向又十分普遍,所以中国的历史学博导,
远远没有美国导师那样省心、放手的福气。吴文中没有谈到他自己有无指导博士
生的体验,也没有任何调查资料,其立论似乎仅凭笼统想象,仅此就大讲所有一
切学科的博士生培养问题,未免过于自作聪明。

  吴文认为:“中国的博士培养体制基本上是‘作坊师徒’方式。导师挑选学
生,进校后就跟着导师‘学艺’。”这暴露作者对中国的博士生培养体制一点儿
也不了解,因为中国大陆“导师挑选学生”的自主权与选择空间很小。在目前大
部分专业学科中,艺术类的导师选择学生,其自主空间还要大于一般学科,但陈
丹青教授还是因为不能自主选取研究生而辞职。吴先生没有实践体验,又不调查
研究,空疏议论培养博士生这类严肃、重要而又十分复杂的问题,难脱诞妄之嫌。

  三、侈谈美国,招摇过市

  吴文近日被多处网页转载,重要原因是他侈谈美国如何如何,借此招摇过市。
美国固然有许多高水平的大学,有不少培养研究生的先进经验,但同时美国也有
很多低劣的大学校,也有很多学术水平低下的教授,尤其是在社会科学与人文学
科领域。而且即使美国名牌大学内先进的教育经验,也不一定就适合中国的国情。
况且美国各个专业、各个教授在培养博士生时,也未必同样一个模式。因此,片
断、片面地声称美国如何如何,只怕是根本毫无意义。

  吴文介绍他在美国的经历说:

  我在美国上学的时候,参加过几个博士论文(政治学方面)的答辩会。这些
答辩会上的焦点,无一不在数据的采集与分析、文献讨论这类方法论的问题上打
转转。我自己的博士论文答辩更是如此,三个小时的时间似乎都放在统计学方法
的应用和结果分析上。六七位教授对论文的结论本身没有提出任何问题,而只是
紧紧地盯着得出结论的方法。

  姑且不追论这里披露了作者只有当博士生和听答辩的经历,让我们就其反映
的情况评析一下美国博士论文答辩的水平吧。

  博士论文的答辩会,既要审查论文的研究方法与资料的确切性,又应当审视
其结论是否正确,这是最起码的责任。研究方法与结论是紧密相联、密不可分的,
方法大体正确,结论就不会出现大的谬误;方法荒唐,结论必然不能成立。美国
的这次答辩,“六七位教授对论文的结论本身没有提出任何问题”,真是咄咄怪
事!可以断定:他们对论文的研究方法也没说出什么有水平的见解。这个美国答
辩会,不出以下三种情况:

  1、六七位教授都碍于情面,不负责任,避开主题,敷衍了事。

  2、六七位教授全都不学无术,对相关的研究方法一无所知,当然更不敢评
审博士论文的结论。

  3、这篇博士论文所属的“学科”,就是江湖上的冒牌膏药,根本不具备学
术性质,因此也就没有判断其方法和结论的学术标准。答辩“三个小时的时间”
都是东拉西扯,类若玄谈。

  不言而喻,属于上述任何一种情况,都丝毫不值得拿到中国来招摇、炫耀。
然而,吴文要是缺了这样的“西洋镜”,或这样的西洋镜被拆穿,剩下的就只有
无知与错误,吴先生的高论可以休矣!

(XYS20081116)

◇◇新语丝(www.xys.org)(xys3.dxiong.com)(www.xysforum.org)(xys.xys-reader.org)◇◇